如何让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

2022-12-13 A- A+



导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高度发达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业将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如金融机器人取代银行柜员、信贷员、研究员、风控师等,这不仅将大幅度降低金融业的成本,也将催生一个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制造业金融”。“制造业金融”要求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服务的流程都将产生重大变化。

未来金融将如何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邹平座研究员与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宗良博士撰写的《制造业金融》将给出答案。



1.目前全球产业链基本布局已成型

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疫情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暴露生产全球化下全球供应链与分销网络的脆弱性。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应急物资的储备问题成为焦点,企业无法以昂贵的方式对其进行长期储备,需要政府从公共利益和安全出发来维护;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使各国出现制造业回流倾向。过去,发达国家产业布局呈现“高端在内、中低端在外”的特点,即研发基地留在本土,中低端制造业则布局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这种模式造成一次较大的冲击。欧美、日本等经济体意识到生产线多元化的重要性,开始推动制造业回流。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国内市场巨大,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即使有强有力的政策激励,产业链也很难大规模转移出中国。但日本与欧美的逆全球化浪潮不容忽视,全球产业链可能在疫情结束后一定程度上脱钩。但也可以坚信,违背市场规律的所谓“脱钩”是难以持续的。

2.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应该看到,新冠疫情、贸易摩擦等外部冲击迫使产业链在生产维度上短链化,稳定性、安全性和韧性逐渐成为跨国公司配置生产环节的关注点。全球价值链正在向某个区域内或一国及周边地区收缩,呈现区域化、本土化趋势。这也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并且不能忽视,前几年资金逃离制造业,甚至出现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的现象,这不仅使得制造业投资持续下降,也使得经济运行虚拟化程度上升,金融资产泡沫不断膨胀。因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是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制造业总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但“硬”度不够。强大的中国制造业能力、超大统一的中国市场以及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人民币稳健和走向世界的强大底气和坚强支撑。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人民币的地位和作用将稳步提升,而中国制造业则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强力支撑。打造金融“利器”、支持制造强国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我们高兴地看到,2022年制造业各项贷款新增4.7万亿元,增量为2021年的1.7倍。融资成本持续压降,2022年制造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40个百分点,未来还应继续发力。

3.金融支持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应当在支持制造业“从大到强”中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业还将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如金融机器人取代银行柜员、信贷员、研究员、风控师等,这不仅将大幅度降低金融业的成本,也将催生一个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制造业金融”。“制造业金融”要求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服务的流程都将产生重大变化。例如,智能化金融技术将与智能化的机器对接,大数据的消费将与大数据的金融对接,制造业物联网将与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对接,可追溯的区块链将与区块链金融对接。制造业金融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制造业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制度安排。

未来我国制造业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同时将着力统筹好开放与安全以适应全球价值链重构新变化。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的发展和整合往往都是在金融的支持下实现的。比如融资租赁可以解决设备闲置问题,兼并重组可以解决价值链再造问题,专利银行制度可以解决科技研发与转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等。由于制造业有着特殊的发展规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高科技、大平台时代的到来,配套的金融服务体制也应进行变革,制造业金融应运而生,它的支持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走向价值链高端,实现可持续发展。


4.金融对制造业将产生六大作用

一是,当今世界正在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形态。目前制造业已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问题,突出表现为制造和服务深度融合,协同设计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将成为重要方向,这就要求金融要加快构建全周期、差异化、多层次、强协同、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和服务深度融合和实现产业价值链攀升。例如,对飞机和大型设备制造商,考虑到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收期长、用户需求稳定的特点,可考虑探索金融租赁等新模式以促进其产业升级。为此,要加强金融机构与制造企业在融资租赁领域的联合,将合作范围从采购领域向市场调研、全球销售协作、金融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和售后服务支持等领域拓展,促进融资租赁业与实体产业加速对接。

二是,稳步增加中长期融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和补短板有机结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新旧动能的转换期,金融业应加强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制造业获得的资金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但是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长期资金。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不能完全匹配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回款周期,“短贷长用”和“频繁转贷”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企业融资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会抬高融资成本,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未来制造业贷款应在中长期融资比例提升的基础上取得较快的发展。在当前我国制造业增速下行的情况下,不能盲目扩大投资,这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的压力,关键是要增加中长期融资,推进制造业技术改造,重点对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给予支持,较好地实现短期稳定增长、长期结构优化的目标。实现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精准投放的一个较好方法是运用专项贷款或抵押补充贷款(PSL)。

三是,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地位。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逐步进入世界分工体系并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培育一批世界级优强企业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金融要支持中国品牌成长壮大,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金融支持建立多样化的全球品牌,高铁、核电、量子通信、5G、人工智能等领域在我国已有较好的基础,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德国等发展经验,推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不断升级,同时对标国际标准,打造世界级产业群,建立一批大型企业引领、大量特色中小企业协同的供应链体系。


四是,大力支持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境外合作园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从蓝图转化为现实,金融要支持中国制造站稳重要阵地。深化制造强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战略的对接合作,强化对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中国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的金融支持;推动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利用并购贷款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开展跨境并购,投资收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技术优势、产品领先的制造业生产企业或研发机构,为尽快适应和开拓本地市场、实现技术、产品、人才本土化提供高效快捷的通道。

五是,借助金融科技支持制造业。可以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先进制造业聚集地区,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稳步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开展企业融资、技术评估、产学研转让等业务,打造“一站式”科技金融示范中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金融科技综合服务。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探索建立与新经济、轻资产行业相适应的融资模式。

六是,加强金融创新,完善风险管理。在加强金融创新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可能增加,要在鼓励创新与有效监管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要重视增强引领全球资金流向能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吸引力;大力发挥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降低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货币错配风险;对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在风险容忍度、不良贷款核销等方面给予差异化对待;建立健全监管框架,有效防止控制风险。让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始终处于可管、可控的范围内,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始终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我们期待未来金融更好地发挥支持作用,在制造强国的新征程中书写更美的篇章。


注:本文是《制造业金融》一书的序言,作者是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宗良博士,有删节。



上一条: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这些必读好书向您推荐~ 下一条: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一个时代的消费印记

京ICP备130033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743 图书出版许可证 (署)图出证(京)字第059号

Copyright 2016 经济日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院6号楼710室 举报邮箱:edpbook@126.com

举报电话:010-63567684